言情小说笔趣阁 > 苟出一个盛唐 > 第六百三十七章 海寇凶猛

第六百三十七章 海寇凶猛


  刘知俊与天策右军分批次撤回之后,倭岛又起了一些波折。

  浪人、武士暗中作祟,兴风作浪。

  大量不愿屈服的武人涌上海洋,成为海寇。

  东海上颇不平静,分散了玄武军的精力,宣武军都指挥使顾全武疲于奔命。

  一万人的海军,还要驻守各地,对海寇的打击力度不够,只能维持浙东到东瀛的航行安全。

  而这个时候,王审知与源经基起了冲突。

  福建军的几个士卒在伊势巡防时不知所踪。

  王审知有理由怀疑是对面尾张的武士们下了黑手,集合一万士卒,要搜寻尾张。

  尾张靠近畿内道,开放较早,自古就是倭人的粮食产地,又海运发达,经济昌盛。

  地形上,扼守畿内道与关东的要冲。

  历史上的织田信长就是依靠此地地缘优势,一跃而起,成为倭人的霸主。

  福建士卒到底有没有丢失不重要,由此引发尾张、三河、远江三地豪族联合与王审知对峙。

  源经基积极声援三地,并异常聪明的将此事上奏平安京,请求都督徐温仲裁。

  徐温当然知道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摩擦,而是双方彼此间的试探,同时也是试探大唐的态度。

  毕竟双方现在都是大唐的属国。

  刘知俊在时,没有一人敢动,全都老老实实,刘知俊一回大唐,各种幺蛾子就扑棱起了。

  根本原因是王审知在失去富庶的畿内道与平安京之后,所得土地绝大部分土地都是山区,无法承载太多的人口,即便从头建设,也需要时间和投入。

  自然而然,王审知就看中了尾张等富庶之地。

  福建已经大致交接完成。

  王审知手上的牌越来越少,东征倭土已经耗费了他不少实力,急切渴望获得新的栖息地。

  “三方之中,王审知带甲六七万,实力最为雄厚,源经基亦有三四万之众,将军当慎重。”幕僚严可求道。

  徐温沉思之后道:“不然,依势、尾张皆在平安京之侧,我若无动于衷,彼必得寸进尺,王审知、源经基惧刘大将军而不惧我,何也?兵威不展,则势不存,我意陈兵尾张,扬大唐军威,断二人之念。”

  严可求道:“王审知、源经基仇深似海,即便今日不战,他日必定会再起冲突。”

  徐温笑道:“他们什么时候打都可以,但不能是现在。”

  此时离册封源经基只过去了一个多月。

  东瀛道的矿山在开采中,大唐的各项措施刚刚展开。

  王审知的试探有些心急了。

  所以引起了徐温的警觉。

  现在是王审知的实力最强,徐温一时摸不准王审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。

  毕竟王审知在动手前,也没向平安京禀报,属于擅自行动。

  而倭土的稳定,关乎大唐的利益。

  仗一旦打起来,变数太多。

  王审知胜,势力膨胀,得尾张之地,对平安京与畿内道形成三面包夹之势,就算不敢动手,挤压大唐利益是肯定的。

  若源经基再胜,必鼓舞倭人士气,弄不好倭人又扑腾起来。

  暂时维持当前形势,最符合大唐利益。

  翌日召集五千唐军,各执旌旗,披重甲,浩浩荡荡向尾张挺进。

  虽只有五千众,但阵列森然,盔甲鲜明,人人抖擞,颇有虎狼之气。

  倭人望之而色沮。

  王审知也退回伊势。

  唐军果断介入,双方反而都偃旗息鼓了,都派出使者听候徐温裁断。

  徐温只令双方退兵,搜寻失踪士卒由唐军执行。

  倭人只能同意。

  此时就这么轻轻的揭过了。

  王审知与源经基都选择息事宁人。

 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端,双方已经成了地缘上竞争对手。

  长安。

  倭国的暗流涌动不是李晔最关心的。

 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,王审知与源经基再怎么折腾都是无用的。

  目前大唐处在消化利益阶段,宜静不宜动。

  李晔现在头疼的是海寇。

  不是倭国海寇,而是大唐南洋忽然窜出一伙儿巨寇,为首名叫徐万峰,号称海舰三千艘,麾下十万健儿,纠合大食人洗劫了占城国的都城旧州,连他们的公主都被劫走了。

  占城王水军追之,为贼所败,万般无奈之下,向王师范申诉。

  王师范上表朝廷。

  此时发生在去年六月份,正是摄津大战之时。

  南洋居然有这么大一股海贼存在,倒是令李晔颇为惊讶。

  随王师范而来的还有一些情报。

  徐万峰祖籍兖州,其父徐勉为黄巢部将,随之而下广州,后黄巢北上,留徐勉等部戍守,为刘昌鲁、庞巨昭等唐臣所败,携部众远遁海上,不知所踪。

  李晔揉了揉额头,南洋肯定是鞭长莫及了。

  大唐海军能掌控北洋就错了。

  当然,徐万峰也不是忽然冒出来的。

  此人应该在南洋盘踞多年,这些年大唐的目光对向海上,这些牛鬼蛇神才从海雾中显露身影。

  历来中土都不重视海洋。

  如晚明时期,士大夫严厉禁海,却冒出七海霸主陈祖义、净海王王直、福建郑芝龙。

  都牛叉上天了。

  倭寇只是他们的打手而已。

  多次暴揍西方的殖民者。

  不然为何后世南洋有这么多华人?

  画地为牢的是传统士大夫和统治阶级,他们远离海洋,只不过为躲避海上的不确定性,以维持自己利益圈子的稳定。

  而华夏最凶恶的对手恰恰都是来自于海上。

  民间百姓早就踏足海上。

  海上这么大的利益,引来了大食人,当然也会崛起本土势力,这并不奇怪。

  徐万峰的十万健儿、三千海舰肯定是吹牛了。

  但能攻破一国之都,势力不小了。

  一听是黄巢余孽,枢密院与政事堂的意见空前一致:剿灭!

  这些年虽在李晔的带领下,大唐朝廷的精英们眼界有所拓宽,但终究对南洋的广阔一无所知。

  李晔也想剿灭啊,关键南洋这么大,强龙不压地头蛇。

  你得先找到他们才能“剿灭”啊。

  而且李晔觉得大唐海军还不一定打的赢。

  现实就是这么尴尬。

  关键这里面还有大食人掺和进来。

  二对一,怎么打?

  什么事都要讲究一个实事求是,不能蛮干,不能好高骛远。

  大臣们站在大唐的立场对黄巢深恶痛绝,黄巢的确值得憎恨,但黄巢手下的人,不必如此。

  现在在西北撑起半边天的张全义也是黄巢手下。

  丁会也是黄巢旧部。

  乱世滚滚而下,绝大多数的人迫不得已被裹挟进洪流中而已。

  当年的大唐未必就有多光彩。

  达官贵人们吃干抹净,百姓饿殍遍地,不造反又能如何?

  李晔思索了一阵,与众臣商议之后,下达了赦免黄巢、秦宗权、朱温旧部的诏令。

  这些旧部其实很多都已经转为唐军。

  刘知俊跟朱温混过,张全义跟黄巢混过,柴再用跟秦宗权孙儒混过……

  赦免诏令,是从法理上接纳他们。

  也为招抚徐万峰留下余地。


  (https://www.yqwxw.cc/html/76751/76751365/694804990.html)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yqwxw.cc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yqwxw.cc